AQM给中国IT带来什么

什么是AQM

 

HP应用质量管理解决方案(AQM)是惠普在整合了美科利相关产品后,融入了惠普最新的技术与智慧,形成的一款全新的从业务的角度来管理其应用质量的软件,从应用程序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方向和传递之处进行功能、性能、安全性三方面测试,进而保障应用质量。”

通俗地讲,HP应用质量管理解决方案是对企业给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即应用软件从需求、可行性、开发、风险到运营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支持,优化保障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并且从角度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AQM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第一,    可靠的服务,满足业务要求所需的功能。

HP应用质量管理解决方案以企业业务为中心,HP Quality Center 软件能够从生命周期的前端就开始关注应用程序是否提供了满足业务要求所需的功能,从而更好的保障开发的应用程序具备稳定可靠的功能。另外,该方法有助于在生命周期中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降低解决问题的代价,使得修复问题也更容易。

该功能能够帮助企业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开发一个业务所需求的应用程序,这也就意味着帮助企业最好地去满足客户的功能需求,给客户最合适、最紧迫需求的服务或产品。不仅如此,因为HP Quality Center 软件能够尽早地发现潜在的问题,为企业大大降低风险,同时在成本上也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削减。

 

第二,    高效的服务,保证应用程序具有足够的性能满足业务要求。

HP Performance Center 软件能够为应用程序功能的性能提供保障,使应用程序可以满足所有客户的使用需求,具有足够的扩展性,另外还要满足生产环境的SLA,从而最终保证应用程序的功能具有足够的性能可以满足业务要求。

HP Performance Center 软件提供首个生命周期方法,可对应用程序性能进行优化并为应用程序提供扩展,以支持用户的正确数量、交易量和性能水平。

HP Performance Center 软件帮助企业从应用程序的性能上达到最高的标准,根据客户的需求从应用程序的稳定性、使用的人性化、扩展升级的便利性以及对生产环境SLA的适应性等提高应用程序的质量,并且保证在这个过程中不出现任何意外。

同时,HP Performance Center 软件在进行性能测试优化后,能够为企业提供2-4倍的吞吐量,大大地为企业节省了硬件的投入成本。

 

第三,放心的服务,保障整个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HP Application Security Center 软件能够针对应用程序的安全能力是否满足业务要求进行测试评估以及改进,测试应用程序是否针对所有已知威胁进行了评估,测试是否存在黑客可以穿透的后门,在整个应用程序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随时进行安全检测和漏洞修复,从根本上提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HP Application Security Center 提供完全自动的 Web应用程序安全性测试,可以评估企业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的安全性,让企业的开发人员、质量保证 (QA) 团队和安全专家主动地进行 Web 应用程序安全测试和补救,并且有助于在处于不同地点的各部门之间开展协调的应用程序安全性测试项目。

HP Application Security Center 软件保障了企业应用程序的安全性,企业客户对于服务或产品的安全性体验也就得到大大提升。而企业的安全保障团队从人员成本到工时成本,都将得到大大地缩减。

 

AQM直接为企业带来哪些量化价值

 

 

1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生产缺陷减少90%

2降低风险:应用停机时间缩短800

3最大限度缩短时间:相同数量或更少的人员能够完成的测试增加400%

 

AQM为中国IT企业带来什么

 

1、  从应用程序的功能、性能及安全三个方面提高企业的服务或产品质量,降低企业风险及成本。

2、  大大改善中国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及运营环境,带来极大的行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中国中小型的IT企业由于起步较国外晚,资金不足等,导致企业在设计开发应用程序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从而影响应用程序的质量,进而导致无法吸引更大的投资,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而HP应用质量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从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的前端开始保障其质量,进而将大大地改善中国IT企业整个的生存环境。

3、  是企业从规模较小向中大型企业转型的极佳助手。

受资金的限制,许多IT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便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受资金技术等的限制,在发展中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二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没有对过程很好控制及纠错的软件或解决方案,导致企业出现滑坡,倒退的情况。而HP应用质量管理解决方案在企业转型这个过程中正好是一个非常优秀有效率的方案,能够保证企业产生最大的产出投入比,助企业顺利向中大型企业转型!

 

可以说,HP应用质量管理解决方案是中国IT企业极其需要的一种解决方案,同时,也是大型企业IT应用系统管理支持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笔者认为其在中国IT市场上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浏览数: 次 星期二, 01月 12th, 2010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中国互联网3大孵化项目对比PK

15,继“18计划”、“创新工场”等互联网领域孵化项目之后,免费软件起飞计划正式宣布启动。不同于常见的天使投资或者风险投资,这三个孵化项目都是以比较独特的形式出现,投资方显现出承担更大责任、更强专业性质、既是长期投入,主动性也更强。将这3个项目进行PK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   涉及金额及资金来源

18计划”涉及金额5亿元,资金主要来自盛大。

“创新工场”涉及金额5年内投入8亿元,资金主要来源于李开复依靠个人魅力募集的投资股东,其中包括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和Youtube创始人陈士俊等。

“起飞计划”涉及的金额则为10亿元,资金来自红杉、高原和360,其中红杉和高原均是著名的风险投资商。

从资金的金额及构成来看,“起飞计划”的投资人对项目评审更为专业,资金实力也更强大。这一轮PK,“起飞计划”暂时领先。

 

第二,   针对的领域

18计划”针对网游这个领域,一切成品半成品网游皆可成为投资对象。

“创新工场”针对的领域则相对广泛一些,只要有好的创意,好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它的目标,针对的对象则只是能力好的一些个人创业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创新工场成功的成功期更为漫长。毕竟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从idea到商业项目,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相比之下,“起飞计划”更为聚集,它只关注互联网当中的免费软件,条件之一便是向用户免费,且对用户无不良记录,均可申请加入该计划。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18计划”的背后,盛大本身就是一个“网游帝国”,而“起飞计划”中,360则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免费软件提供商。所谓术业有专攻,在这点上,“创新工场”较其他两个项目显然更弱。

 

第三,   运作模式

18计划”实质上是作为盛大的一个部门在运作,盛大通过帮助以及投资其他比较有价值的网游企业及个人等盈利而从中获得自己的收益,由此建立起一个网游平台。

“创新工场”则是以公司形式运作。它召集110个精英,从最开始的阶段进行培养,到中期成型后,选出比较有价值的几个建立子公司并脱离“创新工场”,扶持至其盈利而获得收益。值得关注的是,整个过程是以李开复先生的个人经验以及判断力为整个方向的主要掌控因素。李开复先生固然经验丰富,但却不是神。是否会出现判断错误,不好评判。

“起飞计划”既不是以部门运作,也不是公司模式运作,而是由各合作方人员组成委员会。主要由投资委员会和产品技术委员会进行整个项目的运行。投资委员会由该计划的三大发起人沈南鹏、涂鸿川、周鸿祎组成,共同筛选有意加入计划的软件公司和个人作者;并根据在360平台上的运行状态,筛选出优秀项目,提供管理体制、商业策略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指导,需要判断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产品设计和功能的可优化度,并决定该项目在技术、产品、用户等方面优化方向的支持力度;同时提供发展报告,作为投资委员会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

18计划”以一个公司部门的形式进行运作,首先在规模上它是无法和其他两个相比,同时由于部门化的运作必然会带来很多限制性因素,其中它还是更加偏向商业化的运作,缺乏对整个领域的导向力度,社会效应相对后面两者是远远不足的。整体来说,“18计划”更偏向于比较单纯的投资行为,所带来的行业效应以及社会效应都是远远不够的。

“创新工场”本身的运作模式让人感觉比较繁重,个人创业色彩比较浓烈一些,虽说商业模式独一无二,但是后期随着子公司的增多,人员频繁的流出和流动,李开复先生必定事务越来越繁重,“一对多”的培养和“一年”的周期,让人觉得并不是十分的合理,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模式不会被看好。

“起飞计划”以委员会的形式运作,有较合理的设置及分工。提出的商业模式,即基础软件免费使用,增值业务收费的模式在中国目前的市场是非常贴合实际的做法,同时针对中国软件行业目前的现状来看,软件行业本身是极其需要这么一个“起飞计划”的。“起飞计划”有技术委员会的保障,投资委员会的决策,显然不仅仅整个运作比较合理,而且具有比较大的社会效应和行业效应。对于风投来说,这也是一个十分好的投资去处。所谓真正的双赢才是硬道理,我认为这才是对“起飞计划”最合适的评价。

 

第四,   发起人及参与者

作为公司部门运作的“18计划”发起人和参与者都是盛大。

“创新工场”的发起人是李开复先生,参与者则包含“创新工场”的投资股东,如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和Youtube创始人陈士俊等等。

“起飞计划”的发起人是红杉中国合伙人沈南鹏、高原资本合伙人涂鸿川、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共同发起和参与的项目。

 

通过这轮PK,到底哪个计划更适合创业者,想必创业者会有自己的判断。

浏览数: 次 星期一, 01月 11th, 2010 未分类 5条评论

“世界的 我的”交行信用卡品牌广告分析

世博年,乘世博之风的品牌非常多,我想就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社会反响比较高的品牌案例来略作分析。

 

(案例背景:)

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094月开始便以“世界的,我的”品牌口号开展了世博主题卡的卡面设计活动,而09127开始则开展了“我的世界宣言”网络征集评选活动,吸引了社会大众的参与,近日在全国电视台、户外LED大屏幕、网络视频等多渠道全面上线了以世界的,我的为口号的最新品牌广告。

 

(案例分析:)

交通银行信用卡在其品牌建设前期,紧贴社会大众最关注的话题——“世博”,运用 “海选征集”以及“体验式”的活动营销方式,成功地吸引提高了社会大众对品牌的关注及参与度,为品牌建设中的广告发布凝聚了力量,形成了一触即发的形势。

20091225正式全面上线的“世界的,我的”交行信用卡品牌广告,以轻松美妙的音乐,简洁而富力度的广告画面迅速地抓住了大众的眼球。

广告以现代化的年轻一族形象出现,这跟目前市场上使用信用卡的主要群体是十分吻合的,整个广告以“世界的,我的”贯穿始终,4个主角,穿插3个理念:

1、“世界的旋律,飞扬我的节奏”

它以一个年轻动感的女孩沉浸在音乐中欢快前行的形象出现,给大众的印象是非常地赏心悦目,欢娱而跃跃欲试的感官感受。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年轻、个性的生活,在感受着世界脉搏的跳动的同时,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绽放美好的人生节奏。满足了现代年轻一族个性释放,追逐世界脚步的心理需求。

交行由此传达给大众的便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张小小的信用卡。这种生活方式是更世界化的,也是更个性化,更随心所欲的。

 

2、“世界的潮流,拓宽我的思路”

画面接下来的是一位知性优雅的女白领手拿潮流杂志乘公交车的一幕,将品牌理念“世界的,我的”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杂志”、“公交”等样样都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事物,然而也就是这些熟悉平凡的小细节,在瞬间让大家觉得感动。世界的开阔,在日常生活当中,悄无声息地拓宽着我们的思维以及我们的希望。

交行借此影射出交行信用卡是个人与世界的链接,信用卡在生活中间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就是那些平凡而熟悉的小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开阔,更加富有意义。

 

3、“世界的灵感,成就我的高度”

在广告的后半部分,采用了两名时尚健康的男性形象,字眼则着重放在“成就”上面,自行车转弯,背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小朋友的涂鸦触发了事业男性的新灵感。这其中,无论是谁都代表着一种成就,与成就而随的喜悦以及小朋友随手涂鸦的梦想在我认为是整个广告当中最具感染力的一个部分。

“世界的,我的”品牌理念完美自如地与人生所追求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自然会引起大众的共鸣和认同。

 

纵观整个交行信用卡广告,我们会发现:世界很大,我很小,但交行信用卡将我与世界连接起来,原来我们与世界一体。我是世界,世界即我。在整个广告最后出现的世博中国馆,本意是天人合一,广告精神与其一致。“世界的,我的”品牌理念与世博精神的高度吻合,为交行信用卡大大提升了功能之外的价值。

交行在整个信用卡的品牌建设中远远不止卡片的功能性,而是注入了更加人文的因素,比如,梦想、成就、积极、开阔以及那份随心所欲、率性等等,这也为品牌的后续推广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为每一名中国大众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 “世界的,我的”梦想和坚持。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交行世博信用卡,在这场世博东风中会成为大赢家,迈出世界品牌的坚实一步!

浏览数: 次 星期日, 01月 10th, 2010 未分类 没有评论

Turn on tomorrow ——看三星品牌口号之变

201011,三星正式启用新的品牌口号“turn on tomorrow”。提起三星,人们至今想起的还是那句“Samsung Digital: everyone’s invited”(三星数字世界欢迎你!),这句朴实无华的口号,体现了三星在过去10年“稳健经营”的品牌理念。如今,启用新口号“turn on tomorrow”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体现出三星品牌战略的转变,可以用三个“变”来形容三星的转型之路。

 

第一“变”:角色之变

引领者向开启者的转变

 

可以说三星从一个无名小卒到如今行业内响铛铛的品牌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曾经也遭遇过最低谷。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三星以一种“稳健”的经营理念,不仅跃入了行业的引领者之列,而且极大地巩固了“全球电子行业一哥”的这个位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星近年来品牌溢价不断提升中看见。同时,我们也可以从2009917《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榜单中得出这一点,三星品牌获登第19位宝座,较08年上升了两位,而且在榜单中再次超越索尼。

引领者的位置得到稳固,三星品牌便立刻改变了以往“稳健”的一个形象,而以“开启者”的全新姿态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对于大众,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以及期待;而对于行业,这是三星一种“王者”姿态的体现,所谓时机恰到好处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三星比谁都明白,要去守住一个江山,那么就去开启一片江山,之后,能超越的就只能是自己。

turn on tomorrow”体现的就是这种“开创者的精神”,到达一个既定的目的地之后,果断勇敢地朝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

 

第二“变”:市场之变

个性的释放

 

电子产品发展至今,其发展速度和变化是令人乍舌的,与此同时,消费市场的接受力和包容力也绝对称得上奇迹。人类科技文明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绝对不为过,而由此带来的经济市场反应便是产品的同质化。

在刚刚跨入21世纪的时候,电子产品的竞争都还集中在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上,消费市场关注的是这个产品的技术高不高级,质量好不好的问题上。三星在那个阶段采取“稳健”的品牌战略,无疑是与市场贴合的。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一两年来电子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且随着年长一代的退出,年轻一代,尤其是8090后逐渐成为电子产品的消费主力军,消费市场反应出来的是强烈的“个性渴求”。三星在这个机遇点上转变品牌战略,在品牌当中加入“开启、个性、创新、未来”等几个元素,将极大地引爆消费市场的个性释放,创建品牌“开启未来”的新形象,加强品牌与消费市场的联系,逐渐形成三星电子崭新的世界。

turn on tomorrow”传达的就是这种“年轻的勇气”,未来始终充满了繁复的变化,三星的勇气在于面对每一个挑战的时候都心无畏惧,积极战斗!

 

第三“变”:主题之变

未来的主题

 

“环保”是未来永恒的主题,这个理念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当中,同时,也是各个企业必要的社会责任体现,未来的趋势必定是“绿色经济”,违背这一规则的品牌自然会在规律中消亡。

三星作为行业老大,他要开启的当然远不止经济的效益,同时也包含了社会的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三星要开启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一种回馈,而是一种引领,运用未来的科技,引领整个社会朝向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发展,创造大众“想象的产品”。三星要开启的环境效益不仅仅是一种环境的保护,而是一种共享,运用未来的理念,与行业共享,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电子世界”,实现大众“想象的明天”。

turn on tomorrow”提倡的是种“社会责任的承担”,承担的是对所有生命的承诺,一个美好生活,美好地球的承诺!

 

Turn on tomorrow”——三星站在这个时代转折点,带着把握明天,创造未来的决心,誓言为我们开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未来,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浏览数: 次 星期一, 01月 4th, 2010 未分类 没有评论

百度发出实时搜索第一枪

近日,关于百度推出的新产品——i贴吧的评论比比皆是,有评论说i贴吧是百度推出的微博服务,而百度贴吧事业部总经理舒迅则在新浪围脖上表示,百度并没有微博计划。那么,i贴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呢?

 

微博时代的新产品

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i贴吧与微博有着明显区别。

从产品设计来看,二者非常相似;但若研究到风格和细节,以及用户群体而言,我们会发现i贴吧与微博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产品。微博注重的是一句话的实时播报;百度i贴吧显然更偏向贴吧的风格。一个很西化,一个很中国。所以说,把i贴吧看成微博并不妥当。那我们应当如何解读百度推出i贴吧这一举动呢?

首先,百度做到今天,旗下所有产品中贴吧算是人气最旺,也是为百度贡献内容较多的一款产品。百度用户累积到今天,数目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对于这家市值高达几百亿的公司而言,众多产品之间的良好关联,在百度庞大体系内的用户体验如何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i贴吧并非产品创新,它做的是百度内容与用户资源的整合,打通的是百度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联。这一点,就家大业大的百度在守成期最需要解决的。

那么百度推出这样一款产品到底意欲何为呢?

 

实时 快速 优化 升级

作为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搜索引擎巨头,百度自然不能在技术的搏斗中失去先机。我们看到,就搜索引擎的未来发展而言,智能搜索、实时搜索概念正在猛力冲击这个行业。今年10月,微软和谷歌分别与Twitter达成了合作协议,计划在各自搜索引擎中整合进Twitter的实时更新信息。实时搜索的杀伤力对任何一家搜索引擎公司来讲都不是善茬,整个行业都在迎接并拥抱这种变化。

百度显然不想在这个方向上落后竞争对手。商业上有条规律,市场老大要做的不是冲锋,而是如何守成的问题。百度面临守成与创新的双重压力。于是i贴吧诞生了。这么多年运营下来,百度显然比对手更懂中国网民需要什么。这一来,信息的实时性得到满足,百度的快速反应能力凸显出来。而i贴吧显然将百度推向了更深的网状结构,使搜索引擎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与升级。

 

i贴吧追星为哪般

从百度的角度来看,只要网民参与了,认可了,这款产品便成功了。至于技术如何,是否够高科技是否够时髦并不重要。网民会用鼠标投票。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却未必所有互联网企业能够明白。百度i贴吧通过明星的号召力带动了一批普通网民参与进来,进一步巩固了百度的用户基础,为百度未来向实时搜索进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从行业地位来讲, i贴吧的未来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浏览数: 次 星期二, 12月 29th, 2009 未分类 1条评论

社区3.0的模样是微博吗

 

   从传统的BBSweb2.0,再到微博客在国内风声水起;事实上,社区已经全面进入3.0的时代。这个该怎么理解呢?

1.0模式下,网站着重于制造内容。所以,社区1.0其实与传媒无异,不过是表现形式更丰富及时立体了。2.0模式下,网站与用户之间有了互动,多了交流。如果说1.0是造雪球的阶段,那么2.0就是推雪球的阶段。到了3.0呢?很显然,是滚雪球的阶段。因此,3.0的社区不再以网站为主导,而是以市场为主导,以用户为核心,用户推动用户产生内容,老用户的力量带动新的用户进行自然膨胀的增长过程。

BBS已经沉到最底层,处于网站的下游,成为标准配置。SNS解决了社区结网的技术门槛,但并未创造内容,因此是个空架子;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至今仍然处于混沌朦胧状态。微博客则完成了结网之后的内容推动。微博已经有点儿云的感觉,但它还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片云。其实用个更合适的比喻就是蜂巢。蜂巢上每个蜂窝都是一个六度空间,所有的六度空间合起来就是蜂巢,是整个社会。微博代表的就是整个互联网。

当然,这个3.0的社区还很不成熟,商业模式也未见得就多么牛逼。尽管戴尔一直称自己在微博中赢利多少万美元,但在国内,姚晨等明星依靠人气带动起来的微博,显然离商业目标还远了点儿。

但凡是社区就有培养用户的一个过程。在3.0时代,社区结网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原子从哪里来。不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一切想象空间全都等于零。原子是社区结网的第一步,但第一步未必与互联网有关。有可能跑到线下采取各种传统手段抓用户上网,这个过程实在是辛苦。而且,回到网络本身,用户之间结网一定要有驱动力,结网的目标一定要十分清晰。是利益?是归属感?还是别的什么。

再回到蜂巢来进行研究。蜂巢上每一个蜂窝的边界都十分清晰。因为它的边界是有限的。而微博之所以是蜂巢,是因为它上面的边界不受限制。这是从理论层面来看待。事实上,微博并没有到无限边界的地步,明星微博的边界值更大一些,普通草根的边界值小一些。无论大小,总有个确切的数量。从技术架构上看,底层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技术永远不是门槛,微博的商业模式倒是更值得研究。在社区3.0的时代,在大量传统企业涌上互联网的时代,谁敢说社区3.0就不是微博?谁又敢保证微博没有赢利前景呢?

浏览数: 次 星期五, 12月 18th, 2009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惠普的首要任务

市场环境越残酷,对公司CEO和董事会的智慧与战略的考验就越激烈。又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就会发光。

1121,戴尔发布了200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戴尔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5%,至7.27亿美元,每股收益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这是戴尔沦落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后首次公布财报,不久以前戴尔还是全球最大的PC厂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戴尔放弃了价格战,将业务逐渐转向拥有更高利润的技术服务,尽量实现业务的多样化,减少对个人电脑业务的依赖。但华尔街可能担心戴尔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虽然这不是衡量公司健康发展的最终指标。

实际上,戴尔的转型遭遇到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市场环境。既要应对危机,又要处理内部的肿瘤。而这却是戴尔董事会和管理层战略认识方面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固守直销模式的戴尔,在分享独有模式带来的利润同时(似乎很多利润来自黑色收入),而没有估计公司的首要任务。目前,匆忙向服务发展,推出手机的戴尔,是否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估计肯定还是不清楚。

惠普的Mark Hurd与公司的董事会,却在这不到10年中间展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战略魅力,值得戴尔去分析与借鉴。惠普的最新财报显示,营业额达到308亿美元,利润达到24亿美元。曾几何时,惠普与戴尔的利润几乎持平。

而面对未来,惠普Mark的首要任务依然绝对清晰,在一次针对惠普收购3Com的采访中,他再次重申了惠普的首要任务。他说,我们对于基础设施融合的战略思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通过这一战略,我们就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器、存储器以及各类网络设备的整合服务。我们既可以提供服务,也可以直接提供产品……网络肯定是这一战略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过去几年间已经凭借ProCurve进入这一市场,并且获得了快速增长以及大量市场份额……从用户反馈来看,我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和更好的性能,从而提升我们的战略。

惠普首要任务的提出基于自身优势的全面扩展。大家知道,现在,惠普拥有全球最广泛的产品线,从手持PC、打印机、PC、笔记本,到服务器、存储、软件、数据中心等完整的解决方案。在收购3Com之后,在硬件方面,惠普基本上可以提供用户从桌面终端到数据中心的全面解决方案。对惠普而言,如何发挥这个业界最独特、最广泛组合的优势,成为最大的挑战。

作为实现这个首要任务的基础,惠普Mark建立了业界最具成本优势的管理和成本模式,而这个模式能够让惠普在应对业界价格战的同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利润。而这就是惠普所制定的先夺取市场份额,再赢得业务机会,最终转化为利润的商业逻辑。作为惠普计划的一部分,EDS不仅是作为服务的增长点,同时也是其硬件设备的最新销售渠道。

现在,惠普正在紧紧抓住下一代数据中心和模拟向数码转变的潮流,与自己的首要任务全面结合,顺应潮流,赢得机会,扩大优势。这样才有了惠普的强大底气,于是,Mark不断在各种地方说,惠普将会超越市场增长,惠普将会从市场复苏中获益更多。

回到头来,还是想说,一家企业还是应该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并持之以恒下去。其实,惠普从收购康柏的时候就定了这个战略,只不过Mark来了之后,以他的管理方式给强化了而已。从2003年到现在,可以这样说,惠普的核心一直未变,但惠普一直在赢得市场。

浏览数: 次 星期四, 12月 3rd, 2009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搜狗云输入法让网民越来越懒

互联网是个风起云涌的世界,“网络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在互联网上,一样东西很容易快速崛起又迅速衰落乃至被人遗忘。这是网络快速传播的规律所决定。而在个人的印象中,搜狗一直是创新与口碑营销结合最好的品牌之一。说它创新,凡载有“搜狗”二字的产品,品质绝对是响当当。搜狗地图,搜狗浏览器,当然最强大的还是搜狗输入法,长时间占据拼音输入法第一的宝座,对手想把它拉下来都不容易。说搜狗有口碑效应,是因为产品足够优秀。网民都很聪明,他们不会被轻易忽悠,往往会货比三家才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搜狗在挑剔的网民眼中能取得如此良好的市场业绩,足见产品研发的功底深厚。

事实上,搜狗一直是创新的一个代表品牌。即使是市场份额高居行业第一,搜狗输入法依然继续挑战自我,推出云输入法——不用下载的输入法。先不评价此输入法优劣,单说这一举动,便开创了业界先河。此前无论哪款输入法,第一步一定是从下载开始做起。这已经成为所有输入法与网民接触最重要的一步。无论你多么牛逼的输入法,都需要网民下载一次。而这个看似必要的步骤,如今都被云输入法省却了。看来真应了那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事实上,搜狗的这个异常举动如果不认真解读,便不会明白其中深意。早在搜狗浏览器推出之时,搜狗相关负责人就说过这样的话:搜狗一直是在做未来在互联网上最有可能存在的产品。所以搜狗要做输入法,要做地图,要做浏览器。从这种角度去看,搜狗推出云输入法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因为在IT的未来,行业有个共识:未来可能只会剩下浏览器。因此,现在的产品如果不基于浏览器来开发,未来便会不存在。由此可见搜狗云输入法的前瞻性与创新性绝对是跑在对手前面。

搜狗云输入法是如何从技术上实现的呢?传统输入法受限于内存和CPU能力,使用规模较小的词库和语言模型,输入准确率有限;搜狗云输入法利用服务器无限量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可以大幅提升输入准确率。确实够云够牛!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最好的网络产品就是让网民变成“懒民”。傻瓜式产品不但在现实世界大受欢迎,在网络中更是如此。搜狗输入法的用户体验一直有口皆碑,云输入法则是百尺竿头更进了一步。这样一来,搜狗云输入法至少比对手领先了两倍的市场效应。老大的宝座还有几个对手能够撼动呢?

至于搜狗拼音与QQ拼音的官司,个人以为,这件事反而不大。毕竟官司就那么几个结果,或者和,或者分出输赢。但云输入法的出现,无疑是在输入法这个领域里投入了一磅重型炸弹,因为它的出现,已经在颠覆现有的输入法,包括搜狗自己的拼音输入法。

从更广阔的层面来看,我佩服搜狗。最强大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最好的产品,无疑是勇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产品。搜狗云输入法,已经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浏览数: 次 星期五, 11月 27th, 2009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从IMS看中国创造的阶梯式发展

关键字:中小公司  物流管理   第一软件   IMS   物流汇

 

    中国制造,这是前些年媒体报道最频繁的一个词汇。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价格低廉,劳动密集型,山寨,无品牌附加值等等。事实上,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大国崛起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从发展轨迹来看,没有过去30年中国制造的经济基础,未来就不可能出现中国创造的腾飞。自经济危机之后,媒体似乎更为偏爱“中国创造”一词。但中国创造,绝非一夜速成,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邻居日本韩国的工业化之路,无一不说明了制造到创造有多么艰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站得更高才会看得更远。中国创造正在经历比邻居更为快速的演变过程。笔者举两个IT的例子,一个已经功成名就,另一个是行业的隐形冠军。他们的创新之路告诉世人,中国创造不再漫长,更非遥不可及,而是正在悄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000年的十一,****城楼上多了一位温文尔雅的观礼嘉宾,他就是邓中翰。当时没几个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更没人知道他是干嘛的。其后几年,邓中翰团队发明的手机多媒体芯片销到了世界各地,连菲利普、西门子等国际厂商都争相选购中星微的产品。直到邓中翰获得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经央视曝光,人们这才知道中星微。回顾邓中翰的中国创造之路,是把硅谷的大脑带回北京进行研发。他代表的是IT海归精英的中国式创新。

但是,海归在中国占的比例并不大。而另一家陌生公司的创新,则更多代表了未来中国创新的主流趋势。对大众而言IMS是个很陌生的英文名称,但在物流行业,IMS俨然一颗新升起的明星。它是上海新跃物流汇(以下简称“物流汇”)平台提供的面向中小物流公司的、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的英文简称。由于产品实用,性价比高,IMS很快在该地区确立管理软件第一品牌的优势。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将IMS称为中小物流行业的隐形冠军一点不过份。与中星微不同,IMS研发团队全是本土人士,在物流行业运营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产品更立足于服务中小型公司客户。

若将中星微与物流汇放到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中星微代表了早期的中国式创新,而物流汇IMS更多代表了本土的创新。但无论哪种创新,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推动创新最重要的是制度和人才。中星微诞生的背后,有国家体制的支持;IMS形成的背后,是公司创新文化的土壤在培育。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从中星微到IMS,中国式创造正在经历一个阶梯式的发展。

浏览数: 次 星期五, 11月 27th, 2009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有关微博客的发展探讨

1.      微博客是否已经沦为门户网站的标准配置?

A 微博做的是内容聚合,成为一个门槛更低、更方便的沟通平台,更强调互动;多终端输入意味着信息无缝隙;代表着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B 微博的发展跟用户年龄有关、跟用户数量有关,是门户增加用户黏性的手段

C微博更生活化、更社会化,是部分用户日常状态的外显,它将用户的传播诉求以动态、及时、实时方式进行传播;

D 微博在社会范畴内有价值;

2.      微博客的平台拓展及第三方赢利模式;

A 微博须进行具体的用户行为分析,赢利基础是用户群,总体赢利很难;人多价值就更高吗?

B微博降低了用户沟通门槛,沟通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C 微博须构建出一个赢利的链条;须进行用户数据挖掘:用户内容本身(植入式广告),内容之外的用户行为分析—-傻瓜式产品与精准营销;

D 形式变化会影响内容发展,第三方创新令微博产生价值;微博只是媒体的另一种衍生价值?

F 未来微博可能赢利的方向是行业应用,如娱乐产业、服务产业、产品推广、品牌公关等;

G 微博的投入产出比;

3.      微博客是否适合创业型小公司?

A 不适合;

B流量与销量不是一回事;

4.      微博客未来发展可能性?

A 长尾的价值,二八定律不可改变;

B 平台型需大资金;

C 商业模式方面没有任何创新。

浏览数: 次 星期日, 11月 8th, 2009 未分类 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