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04月, 2008

显卡是否走到了尽头


此前,英特尔在IDF大会上向公众宣称“显卡已经走到尽头了”。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图形处理厂商的强烈反弹,纷纷指责英特尔利用所谓的专家身份行误导公众之事。关于显卡是否走到尽头,英特尔的言论是否胡言乱语?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应当如何分辨这个事情的真假呢?
       首先我们要简单了解显卡产生的历史,显卡在电脑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显卡在当下是否具有
可替代性。如有,则证明显卡有走到尽头的一天;若无,则说明显卡尚未走到尽头。
显卡历史回眸


世界上最早的显卡诞生在1981年, IBM推出个人电脑时顺便推出了单色显卡和彩色绘图卡两种显卡,主要进行文数字和图形方面的数据处理。显卡经历了漫长的2D时期,现在进入3D发展阶段。从1999年开始,显卡的辉煌基本就留给了NVIDIA直到今日。
        显卡在电脑中不仅起显示作用,同时还肩负着处理大型数据的任务。显卡从4核,8核一路攀
升到今天的128核。特别是浮点运算方面,GPU的计算能力是CPU的几百倍。
视觉计算时代全面到来
       今天的显卡与最初诞生的显卡有天壤之别。今天我们要玩大型3D游戏,我们要上土豆优酷观
看视频,我们要进second life体验人生,我们要高清画面的享受。所有这些都需要独立显卡更加强劲的处理能力来支持。个人电脑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大众对图形方面的处理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CPU的升级换代。
      这让传统芯片领域独领风骚的Intel感受到了重大威胁。迫使Intel最终承认视觉计算时代的
到来,并开始大力宣传这一理念。这个风向标的转变事实上也意味着,Intel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不再是芯片领域的中心,芯片的风光将从传统的CPU让位给计算能力超强的GPU(图形处理器)。例如,07年《福布斯》就把最佳芯片公司授予了NVIDIA,而此前这项荣誉基本是由Intel独霸。
Intel的图形处理之殇
      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多年来,作为一家以设计CPU闻名于世的芯片公司,英
特尔在图形处理领域其实并没有掌握太高级别的话语权。让我们来看看Intel在图形处理领域的“辉煌战绩”吧。
      98年Intel独立绘图晶片i740以失败收场。G35在发布时Intel号称能支持DX10,但产品寿命结
束时甚至无法支持DX9C。Intel的915不支持微软新一代操作系统vista对3D视频方面的运行要求,Intel曾私下要求微软方面修改数据,以避免使915过早被市场淘汰。
      最新报道,在Intel即将发布的集成G45芯片组可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视频解码器似
乎无法工作,相信对显卡稍有了解的人都十分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在今年的IDF大会上,Intel公然说出了“显卡走到尽头”这样的话语,凭它十年来在显卡方
面的拙劣成绩,公众会相信这样的胡言乱语吗?
前后矛盾,Intel你让人如何相信?
       关于“显卡是否走到尽头”,Intel面向公众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4月2日开幕的IDF大会上,Intel  VP帕特基辛格在主题演讲中说,在下一代视觉计算中,显
卡产业己走到了尽头。
       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就在4月23日上午,Intel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马宏升作客
CNET中国高端访谈时指出,“我不认为显卡已经走到尽头了,在今后几年我们认为视觉计算将会成为重要的业务,但是显卡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十亿的人上网,有很多东西需要开发。
      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Intel官方的说法前后矛盾。这让公众该相信谁呢?Intel在图形处
理领域的看法我们还敢相信吗?
尽头还是大道无遮拦?
       就技术性能来看,在大型数据的处理方面,GPU的并行计算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得
到业界一致公认的。
       就市场表现来看,以NVIDIA为例,07年第四季收入比上季度增长36%,从6.875亿美元增长到
9.353亿美元。
        根据著名市场调研机构JPR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GPU出货量增长是自2001年以来
Q4增长最快的!和去年同期相比,NVIDIA出货量上升了42.3%,成为行业之最。行业总出货量上升了17.4%。
        这一系列的数据都证明了一件事,大众愿意花更多的钱购置性能更优的独立显卡。独立显卡
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从趋势来看,这种趋势至少将再持续十年。因此,显卡的发展远不是Intel所说的什么走到尽头。

浏览数:星期一, 04月 28th,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Webgame的混乱现状和光明未来

facebook余温未尽,Webgame的脚步就临近了。这将是中国互联网又一个最新最热门的焦点。与以往空洞的概念不同,webgame的赢利前景为业界一致看好。有事实为证。目前除盛大,九城,联众等传统网游公司积极地在进行相关研发外,新浪,腾讯,网易等门户龙头纷纷加入到webgame的竞争中来,甚至包括百度这样从未做过网游的搜索网站也开始了webgame的探索之旅。据了解,百度新上线的6款游戏全是webgame类型。可见webgame对业界的吸引力那是相当地大。


Webgame为何这么火?国内某牛人说过:网游在目前中国互联网业界拥有最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么多网站齐唰唰加入webgame的阵营,自然有它的道理。于用户而言,玩webgame无需客户端下载,上手容易。考虑到中国多数家庭用户的电脑配置其实并不高,运行webgame非常适合。相对于传统的大型网游,webgame的优势十分明显,它拥有网站和现有网游的所有特征。这种特征包括:表现题材多样,开发成本和运营风险较低,面向的玩家群体更加广泛。最关键的,webgame赢利模式是建立在现有网游基础上的,除独立运营外,联合运营,海外代理模式都在采用,因此从业者并不担心赢利。


Webgame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许多从来不玩大型网游的用户居然舍得在webgame上花费时间和金钱,且数额不菲。和传统的大型网游相比,webgame在连续性,社区性,休闲性,时间性上的表现更符合人性。目前玩webgame的用户以都市白领居多,有一定的消费承受能力,“钱途”看好。


就赢利模式而言,目前webgame更多的部分还在道具这一块。当然,也会陆续涌现出一些其它方面的创新。国内大型网游以盛大为首,已经走向平台化运营,降低公司风险。Webgame顺延了这一趋势。据国内最大的webgame运营平台51wan.comCEO刘阳介绍,目前webgame在国内市场的增长相当快速,估计今年的规模大约在5亿人民币左右。事实上这个数字非常保守,有一组国外数据可供参考。在网游成熟的韩国,webgame1%的比例快速上升到27%左右,仅用了一年时间。这个速度是传统网游无法比拟和想象的。都牛互动网络CEO王征算了一笔帐。目前中国所有网游公司营收加起来约有128亿,webgame按照现有增长趋势发展下去,最终完全有可能占到20%30%的市场份额,达到2030亿人民币的规模。


一年时间这么多公司涌入webgame领域,竞争固然激烈,洗牌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但目前整个行业处于快速上升期,未来的市场格局尚不明朗。在此情况下,催生webgame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网游公司的变化。在原来的网游产业链中,研发,渠道,运营职责非常清晰,大家各司其职配合作战。很少有搞渠道的公司去做研发或者争运营的饭碗。而webgame的出现,却打破了传统网游的界限和规则。做webgame研发的完全有可能自主运营,做运营的也可能搞独立研发。毕竟webgame的开发成本和进入门槛并不高,但市场空间和容量足够大。目前webgame的市场正属于群雄纷争跑马圈地的时代。目前断言哪一家将会独霸天下,尚为时过早。


和传统网游相比,webgame在研发方面远不及大型网游的团队那么庞大。这使得它的开发成本进一步降低,因此,游戏主策划成为核心。事实上,一款 webgame能否在市场中火起来,最重要的是产品创意与策划。游戏的主策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款webgame的生命周期是否足够长远。许多人都认为玩家花在webgame上的时间不过5分钟10分钟,无法和大型网游相比。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外的webgame有运营时间超过6年的,而大型网游尚没有这种纪录。


webgame的衡量有些特殊,不采用传统的同时在线人数来计算,而以活跃用户数和付费用户的比例来计算。用户同时玩三到四款webgame很正常,而这在传统网游中是根本不可能同时进行的。这也决定了市场上的众多公司既竞争又合作,大家伙儿一起痛并快乐着。


Webgame迅速发展,大家最关心它的赢利。到底有哪些人会从这一新生事物中受益呢?据笔者观察,网站或频道拥有巨大流量,但尚未转变成真金白银的将最终受益。博客和某些个人网站具有这一特点。若通过链接或者其它手段导入webgame,游戏运营方与网站将双双受益。webgame最核心的是策划类人才,目前市场上最缺的也是此类人才。相信随着webgame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大市场对策划人才的需求。而目前业内人士的看法是,人才将是决定未来webgame公司胜出的关键。这正应了那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浏览数:星期三, 04月 23rd,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对Intel矛盾说法的三点强烈质疑

 


 


Intel一直是很受市场尊敬的技术主导型公司,但近日它关于图形处理器(GPU)方面的荒谬言论却引发了笔者对这家公司专业水平的强烈质疑。现整理出来供网友参考。


说法一:(IntelCPU性能正在不断提升以胜任GPU的角色?


质疑:IntelCPU何时胜任过GPU的角色?


事实


A.       先前英特尔的显卡都属于集成显卡系列,在图形处理方面的能力市场一致公认相当地弱。


B.       1998Intel的独立绘图晶片处女作i740以失败收场,之后Intel几乎未在此领域有过什么明显的技术进步。


C.      IntelG35在发布的时候号称支持DX10,但是产品寿命结束的时候甚至无法解决对DX9.0C的支持,许多游戏自然就无法运行和观看了。


D.      Intel之前的915产品不能支持微软vista3D特效操作接口方面的运行要求。为此Intel为避免使915过早被市场淘汰,曾私下要求微软方面对该产品发放vista认证。此事前不久曾爆出丑闻。


目前Intel的整合图形主要靠低价来吸引对图形要求不太高的用户,远不能满足高清画面和运行大型3D游戏的要求。目前Intel的整合图形尚不能解决Direct X 10的驱动程序问题,有非常多的游戏甚至完全不能在Intel的整合图形上实现。而微软的Direct X10早已推出一年了。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在图形处理这个专业领域里Intel的市场表现至今为止还显得相当稚嫩,远不能与图形处理领域的王者NVIDIA在市场中的出色表现相提并论。


技术事实


a)       GPU从诞生之日就是图形处理方面的行家。在GPU的开发中,程序员已经在很多应用中发现:采用NVIDIA 去年才推出的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计算统一设备架构), 一种利用GPU进行编程的开发环境,开发的GPU性能是目前CPU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此数据已经得到证实。


b)       在进行大规模并行数据计算方面GPU的架构效率远远超过现有的CPU,特别是在浮点计算方面GPU更是首屈一指的王者。现在,Intel大力倡导多核,但其实NVIDIA早就是多核了。Intel现在只有双核,今后会推出4核到8核。但NVIDIA现在的GPU就已经有128个核。这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比较。另外,NVIDIA的这些核全部都用于进行计算,而Intel的多核的几乎千分之一才用于计算,其它的精力都用在了指令的处理方面。


c)        众所周知,GPU的运算吞吐量可以达到CPU的几百倍。在峰值计算能力指标方面CPU才达到GPU1/10左右而已。试问这样的计算能力,CPU如何胜任GPU的角色?


分析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IntelCPU方面的行家,却未必是GPU方面的行家。从历史来看Intel在图形方面的努力相当失败!CPU从未成功地担当过GPU的角色!


再次质疑


IntelCPU无论从计算能力还是实际应用及CPU本身所担负的角色来看,分明不能胜任GPU的角色。一向出言谨慎的Intel为何胡说八道?难道消费者和支持厂商可以这样随意被技术数字愚弄吗?


 


说法二:将来的用户可能不再需要独立显卡?


事实:Intel正花大价钱去开发自己的独立显卡。


A.       早在071月,Intel就正式对外宣布已经开始为Visual Computing部门招收员工,该部门负责开发Intel尚未宣布的独立图形处理器以及集成CPU/GPU产品。这是Intel i740失败以来首次公开宣布开发独立显卡产品。


B.       07年底,Intel继收购游戏引擎大厂Havok之后,再次动用资金收购了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的游戏软件引擎厂商Neoptica,并称将在那里研发一系列的“交互式计算机图形技术”。 来自Neoptica的官方消息称其与Intel开发计算机图形表现特效,并公布了一份技术白皮书以证实其真实性。


质疑:Intel自己加紧研发显卡的脚步,却告诉公众未来可能不需要独立显卡了,说法与做法明显矛盾,为何要对公众撒谎?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技术事实


a)       CPU目前才仅仅四核而已,GPU事实上已经达到128核,如何进行性能和数据传输匹配?若将GPU整合进CPU,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技术方面实现难度相当大,能否大规模市场化还是个问题。这不过是Intel单方面在炒作概念而已。


b)       CPUGPU计算方式完全不同。CPU采用串行计算,GPU采用并行计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对普通用户的电脑而言,串行任务部分交给CPU处理,并行计算方面交给GPU处理,二者应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c)        CPUGPU采用完全不同的逻辑处理指令。


d)       二者开发环境不一样。Intel CPU基于X86架构进行开发。X86历史古老,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架构上众多部件的兼容情况,包袱沉重。相比之下,GPU则是轻装上阵,正处于大道无遮拦的发展阶段。


分析


现在Intel在市场中正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现有的CPU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电脑应用的基本需求,用户对CPU升级已然兴趣不大,这必然导致Intel市场增长放缓,业绩压力增大。


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普通网民在视频观赏,3D游戏方面的应用将会大批量地增加,网民表现出对增加独立显卡的强烈需求!这种趋势,远超过当年对CPU升级的热度。英特尔感受到此种威胁,意识到将来有可能会动摇芯片王者地位。于是利用CPU专家的身份公然对市场说出上述观点,实有误导消费者之嫌疑。


于消费者而言,GPU(图形处理器)才更加至关重要!


技术分析


CPUGPU的集成是否具有可行性,这得看应用在什么地方。如果仅仅是非常低端的应用,集成可以降低成本,但却以牺牲技术性能为前提。反之,面对中端处理及高端运算方面的复杂要求,集成很难满足。相反,这个时候反而应该进行专业分工,视觉应用方面交给GPU,管理方面交给CPU


 


说法三:多核CPU将结束混乱无序的多GPU(图形处理器)时代。


事实:Intel正着手将其CPU内所配备的核心数量增加到与该PC中显卡(GPU)数量同样的水平。


技术事实


A.       目前Intel宣称Larabee最多能够达到所谓的48核,其实这是利用技术数字让公众产生误导。只要了解CPUGPU的设计理念,就不会这样胡说八道。CPU基于串行设计理念,即使是多核,它的本质不会改变,仍然是串行处理方式。而GPU,是并行处理方式。CPU从设计上就根本无法取代GPU开展并行计算方面的工作。


B.       GPU事实上已经达到128核且有成熟产品推向市场,二者在图形处理方面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等级上,不能相提并论。


C.      Intel现有的CPU靠增加核心来弥补与GPU的性能差距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现有的半导体制造技术上要实现非常多核的CPU结果是会产生极高的功耗和巨大的成本。而如果Intel对现有CPU核心做过多的简化来集成更多核心则会极大地降低在图形处理方面的速度和运行效率。无论哪方面都很难使IntelCPU达到现有GPU的技术水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Intel目前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D.      目前业界谈论的都是三到四代以后的处理器。对GPU(图形处理器)的需求至少还会再持续十年。


质疑:Intel胡说八道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居心?到底是GPU混乱还是CPU混乱?


其它因素:事实上面对直接竞争对手指责Intel这几年基本没有创新时,Intel的辩解显得非常苍白且难以服众。直接竞争对手的崛起给了Intel巨大的压力,市场应用方向的重心由CPUGPU的转移过程中,意味着芯片领域的拼杀阵地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GPU领域,NVIDIA早就占据了王者地位,Intel目前在这一领域尚无最高级别的话语权。其在GPU方面的研发能力与技术实力不足与NVIDIA相提并论。


    仅此三点,足以看出Intel在图形处理领域的技术水平实在是不够专业。一向严谨的Intel为何会频频胡说八道?向公众撒谎的背后有何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将做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并将结果公诸于众,与网友们共同探讨这一现象。

浏览数:星期一, 04月 14th,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女博客眼中的赤裸特工

 


 


这个社会生存压力很大,同样是女博客,我不知道当个人面临很大压力的时候会采取哪种方式来释放?听音乐?看戏曲?抽烟?喝酒?或者找个地方大吼大叫?还是找朋友聊聊天?这些方式我都试过。但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我都不会以赤裸身体来表达。主要是没那习惯。再者,就算我习惯,还有我的家人呢?家中二老只怕未必能够承受。我所了解的家中二老思想还远没有社会这么开放。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考虑自己。


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整个社会大环境远没今天开放。我们女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只有在澡堂里赤裸身体才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多元文化对社会的冲击,人们对身体的裸露抱着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特别是这几年,木子美,芙蓉姐姐们早就让我们紧绷的道德神经见怪不惊了。人体艺术,行为艺术,露点照在网络中横行,耳熏目染之下,我们的眼球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网络中出来一个赤祼特工FBI,人们除了带有一丝好奇之外,已经没有太多惊讶了。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人始终是环境的动物。


今天,女明星男明星都可以拍写真集,普通人也可以。许多年轻人会以开放的姿态来表示个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来表示一种态度。至于那些相片到底美不美,拍过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倒在其次了。真正祼得比较有水平的写真,至今为止见过一张。那种视觉上带来的艺术冲击,身体与环境融合的美,让人过目难忘。即使过了两年,我依然能够在第一时间想起它来。或许,经得起时间考验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可惜,生活中许多裸露的相片未必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人的身体是很神圣的,S曲线是很奇怪的。对男女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有人讲,女人的身体只有男人才懂得欣赏。那倒未必。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能够经久流传的。断臂维纳斯是美,裸露的大卫一样是美。记得以前看书,里面有句话形容得很好:她的美让人肃然起敬。想想,这样的女子会美貌到何种程度呢?美得端庄,美得高雅,美得张扬,没听说美得赤祼。


有人说裸露是艺术,有人说艺术是色情。我只是个普通人,没艺术到那高度,理解没那么深。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个女博客眼中的FBI赤裸女是怎样的呢?


在本期的三人行中将会有两位穿着端庄的美女会就这一问题而展开激烈辩论,各位注意收看吧:www.techweb.com.cn   IT三人行,他行你也行。


   

浏览数:星期六, 04月 12th,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对垃圾短信应设第三方监管平台治理

 


 


我们在北京生活,每天都要产生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呢?分类扔到垃圾箱,环卫工人把它们收集起来,统一运到垃圾处理站进行消灭,以使我们的城市始终保持干净和整洁。然而,生活中有一类垃圾一直没有彻底清除,它骚扰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泄露我们的隐私,偷走我们的钱包,让人深恶痛绝。这就是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垃圾短信,“野火烧不尽,冬去春又来”。垃圾短信的生命力可谓强啊!


垃圾短信让手机用户如此烦不胜烦,一个不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却又为何象城市牛皮癣一样屡禁不绝遍地开花呢?虽然相关部门治理了N年,市场却无明显好转迹象,道理何在?垃圾短信的治理到底难在何处?要弄清这些问题,就需要深入了解垃圾短信产生和推送的全过程,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源头


冤有头,债有主。要治理垃圾短信,必须要从源头开始清理。目前垃圾短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业的SP利用自己的平台,通过运营商网关进行批量发送,这是目前危害最广的垃圾短信。由于运营商的强势垄断,与SP之间业务分成,导致复杂的利益链牵涉其中,一边做裁判一边当运动员自然影响监管效果。这也是SP不招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二是个别网站利用用户注册等手段直接获取用户手机信息等隐私资料,通过短信群发器一天群发个几百条信息骚扰用户。如不久前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以诉抗议:向垃圾短信说不,向58同城宣战”(http://club.news.sohu.com/r-minjian-1727138-0-0-0.html)就属于这类。


至于垃圾短信的内容则五花八门,兜售性用品的,售楼卖房的,贩****支弹药的,甚至一夜情的都有。


监管


清楚了垃圾短信产生的源头,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呢?


首先,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对于SP的市场化行为相关部门要从政府和方向上加以引导,不能让他们老堵在垃圾短信里面捞钱,这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SP日子更加不好过,政策方面的引导非常重要。


其次,裁判与运动员身份分离。这可能需要信息部明确运营商的职能与定位,到底是政府监管还是市场监管?将运营商从既得利益链中剥离还是让他们以运动员身份参与竞争?


再次,设立独立的第三方举报平台与监管治理平台,从技术上,可行性上,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监督治理。发现一家,处理一家,决不手软。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公司,必须下猛药进行治理。


最后,可以联合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展开吊销执照,发放贷款限制等等,从经济手段方面加强监管,使其对市场起到杀一儆佰的作用。


垃圾短信令群众深恶痛决,要治理需要一个过程,但愿这个过程会更加短一些,这样我们的社会就更加和谐一些。

浏览数:星期六, 04月 12th,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酷讯:用技术改变生活

 


        到目前为止,酷讯网创造了两个第一。这是国内第一家提出生活搜索概念的网站,在酷讯出生后,刺激国内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本地搜索,本地生活搜索类网站。酷讯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活搜索网站,无论是跟随者还是挑战者,其影响力都没有超出酷讯。作为酷讯创始人,陈华有着微软研究院的出身背景。当初他用来解决个人搜索票务的小网站,慢慢发展到如今拥有千万美元投资的公司,从最初用技术为自己的个人生活提供方便到现在利用技术为千万人提供搜房租房等生活信息第三方服务,陈华在一步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酷讯发家却是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就是这张票,曾经困扰了多少回家的游子。春运时期全国上下一票难求,许多回家无望的游子转而寻找票贩子解决问题,成就了众多票贩子的火爆生意。然而,一旦遇上票骗子,回家心切的游子在付出金钱损失的同时也遭受精神损失。陈华深深理解国内市场现状,理解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最平常的需求,酷讯网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把票骗子基本排除在外。有了这双火眼金睛的帮助,用户在酷讯网寻找到合适的信息后,可以放心地进行交易。火车票这样的东西是有时效性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过了某个时间段就意味着作废了。酷讯网通过技术手段,很快显示出有效时间,精确到1分钟。就是这个小小的1分钟,看似不起眼,却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酷讯网提供的火车票时效性好,可靠性高,欺诈性小,一传十十传百,口碑很快扩散开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们蜂涌而至,成就了酷讯网的良好成长。
        其实不光是生活搜索类网站,做任何网站都是这样,以用户为核心,围绕用户需求进行产品研发。用户的需求就是网站经营者努力的目标。作为搜索类网站,特别是垂直搜索类网站,如果提供的信息与通用搜索公司提供的答案一致,那对用户而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由此笔者也想到垂直搜索在市场的蓬勃发展恰好是由于通用搜索的技术暂时不能够触伸到的地方。用技术改变生活,互联网没有诞生前,有人就提过这个想法。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以酷讯为代表的生活搜索类网站,用自己的技术手段在帮助人们加速这种改变。
       陈华在IT龙门阵上的演讲很朴实,没有华丽花哨的词汇修饰,真实自然,一如其人。酷讯网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陈华的风格,简单实用。对普通网民而言,这就足够了。

浏览数:星期四, 04月 10th,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视频网站应学习网络领头羊

 


 


中国网络的领头羊是谁?这个问题很模糊。那换个角度问: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领军企业有哪些?随便扳开手指头这么一数有几家网络公司是肯定要提的:曾经诞生过中国首富的网易,曾经在股市募集资金最多的阿里巴巴,现在网站营收居互联网企业之首的腾讯。如果去查这几家公司的发展史会发现先后出现过几条看似毫不相干的新闻。一是网易要搬离广东引发当地政府官员紧张后经丁磊本人证实是谣传,二是阿里巴巴上市前的路演为壮大声势请来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三是深圳的马化腾向广东省委书记赠送QQ号引发网友热烈关注。此外,还有一条新闻与此相关,媒体曾经报道上海市高层官员感叹: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


仔细分析这几则新闻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一是互联网公司,二是政府官员,三是这几家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处于老大的地位。网易是邮箱老大,腾讯是即时通讯老大,阿里巴巴是电子商务老大。几则新闻的背后颇为耐读,值得业界其他领导人深思。新闻出自不同公司性质却如此相似,一方面显示出互联网领军企业与政府间保持着良好互动和积极沟通,同时向业界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真是前所未有的高,这对整个产业将来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再找个反面典型。那就是目前被政策折磨得焦头烂额的视频分享类网站。在第一批视频牌照的发放名单中,没有一家民营的视频分享类网站上榜,说明了什么问题?一方面说明网络版权本身存在争议,另一方面却显示出视频分享类网站与政府间的沟通较少,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握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脉。于企业而言,其实是吃了亏的。


无论正面教材还是反面案例,都可以说明一件事。从以往的历史和国外公司的对比中会发现,一家成熟的互联网公司肯定会花费一定比例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政府公关这一块。国外公司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美国IBM老沃森与罗斯福总统的佳话。单论国内,google挖李开复不也是为了政府公关吗?与政府的良好沟通让IBM获益良多,公司被誉为美国的象征。


互联网营造了开放的大环境,反观互联网公司的部分领导人,却抱着封闭的心态在那儿自娱自乐。一家企业要长大有许多因素催生。但与政府的沟通是早晚都会涉及到的问题。与其退避,不如积极迎上前去,招呼一声。象腾讯这样赠送一个QQ号,事情很简单,却表明了一种态度。此举在帮助政府官员树立亲民形象的同时,也显露出企业领导人站得高看得远的发展雄心。谁敢说腾讯在将来的某一天不是中国的象征呢?在这方面,视频网站应学习网络领军企业的行为,积极与政府靠拢。只要立足点和行事过程中注意不越过法律底线,终是企业受益。


 

浏览数:星期三, 04月 9th,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梁朝伟谢霆锋和女博客

 


 


互联网这个行业有点特殊,它不容易让你成功但容易让你成名。这话怎么理解呢?分两个角度看。


不容易成功是因为这个行业聪明的脑袋太多,对手复制能力太强。你闭门造车刚有点眉目时,对手已经克隆得跟你一模一样了,你说你还有多大信心干下去并且保证一定会是你获得成功?容易成名是因为网络本身的媒体属性造成的,针尖儿那么小的事情一旦经互联网无限放大,一个小时就足以让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名闻天下,至于这名是香还是臭就看舆论导向了。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甚至影响和改变着年轻一代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我们的眼球从未如此丰富,网民的力量从未如此强大。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是方方面面的。人文视角不再单一,道德标准不再两极化。网络让某些人思想升华,也让某些人行为幻化。


就拿这两天的事情来看,明星“艳照门”事件余温未退,网络上又爆出赤裸特工的一组大胆图片,其中甚至有黑白露点照。于是有教授指责女博客不自尊不自重,也有年轻网友认为是年轻白领释放压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不代表什么。


在评论此事之前,我倒是想起了两个男人,一个叫梁朝伟,据说眼神忧郁迷死大批少妇,另一个叫谢霆锋,据说是大批少女的梦中情人。之所以想起这两个男人,同样是因为祼照的关系。


刘嘉玲祼照流传时,其内心的痛苦难以尽述。作为她身后的男人,梁朝伟的忧郁眼神转眼间就横眉冷对壹周刊,尽最大力量联合所有艺人声讨,抵制,让身处困境中的刘嘉玲很快走出阴影。梁朝伟此举受公众极力肯定,从此变身一等一的新好男人,荣誉鲜花无数。


同样是艳照流传,张柏芝的烦恼和痛苦恐怕不比刘嘉玲少。面对媒体“谢霆锋摘掉婚戒欲休妻”的捕风捉影式报道,谢小帅哥不得不在出面时澄清:我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尽管如此,却似乎未得媒体欢心,一致唱衰他们的婚姻。已为人父的谢帅哥并没能从媒体的纠缠和漩涡中跑出来。


二者一比较,演员情商高下立判。为什么有些人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演员,我从二人身上得到一些启发。以前看本书,哲人的思想,对当下一些浮躁的事物有了些许的感慨。当面对新事物人们不知所措时,往往内心会选择回归传统。叛逆永远只是年轻人的专利,有些人要为年轻的叛逆付出代价。


看看女博客,这样的行为是对是错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些人成名了,却永远无法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浏览数:星期一, 04月 7th, 2008 未分类 1条评论

视频规定让网站死去活来

  不可否认,视频网站的出现给网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目前国内视频网站围绕牌照发放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说法,事件颇为典型,现梳理出其中最具启示的精彩部分供网友参考。
 
视频规定让网站死去活来
   当视频应用不可阻挡地成为互联网上仅次于搜索引擎的第二大主流应用时,围绕着视频网站从诞生之初就存在的“内容涉黄,画面暴力”等诸多争议,各方人士长枪短炮的讨伐,控诉,致使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两大监管部门再也无法采取睁只眼闭只眼模棱两可的态度置身事外,两部门终于在07年末联手祭出了治理的尚方宝剑。一纸《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挟雷霆万钧之势直击众多民企软肋,第八条的国资要求更是将众多民企网站挡在了牌照门外。市场上风投止步让视频在转眼间降了温,网站从此集体进入冰冻期,似乎沉沉死去。
  不久之后有人放出消息,称“在《规定》出台之前依法成立的民营视频网站,并且在依法运作的,可以提出申请牌照;在《规定》出台之后,一律不再接受任何民营视频网站的申请”。这一消息让众多民企背景的视频网站闻到了春天泥土中散发出来的一股特殊气息,转眼间行业有了回暖和复苏迹象。大家一边抱着希望静待牌照的发放,一边积极与主管部门协调和沟通。
  然而就在视频网站们翘首以待的关键时候,又是一盆冷水兜头泼来。上月广电总局给予了包括土豆网,猫扑视频在内的30多家视频网站严重警告处分,同时对25家明显违反视听规定的违规企业做出了取消服务资格的处罚规定。此举一出,江湖动容。谁会成为下一个中弹者?江湖议论纷纷,广电总局这回看来是动真格的了。行业洗牌在即。然而,对于打惯了擦边球的众多视频网站来讲,谁心里都没底。忐忑不安中,众多视频网站感受到了冰冻的严寒。
  3月31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开始正式施行。4月1日,在第一批授予牌照的企业中,国内共有10家网站取得这一资格,而激动网更是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视频牌照的民营网站,土豆、优酷等知名视频分享网站并未获得牌照。即便如此,也让众多处在观望等待中的同行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梳理整个视听规定时间表不难发现,市场的混乱促使监管部门下定了决心治理。规定和解释细则让视频网站集体揪心,死去活来。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是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过阵痛才会走向相对规范完善的成熟阶段。视频行业在经历了风投的狂热期和市场混乱彷徨期后,现在开始进入青年革命期。


为什么激动网能够胜出
  仔细分析第一批被授予正规牌照的民企网站,作为以视频点播、直播为主的民企性质的网站,激动网为什么能够在这场行业混战中脱颖而出呢?有几个原因。
  一是坚持走正版路线。据了解,激动网先后与包括TVB、ATV、EMI、华谊兄弟等在内的300多家影视制作机构,以及全国30多家卫星电视台、地方电视台进行过内容合作,每年花在视频资源采购上的费用达到千万左右。
  二是激动网很早就确立的严格审查机制,确保播出内容健康合法。备受关注的“视频新政”对获得牌照的网站做了一条细致规定,网站必须坚持内容自查,且有严格时间限制和上报规定。超过这个期限广电总局则会取消资格。监管部门此举意在避免此后再出现大量低俗内容流入公众视野。事实上,早在广电总局的规定出台之前,激动网就已经这么做了。
  三是网站定位清晰。早在2005年,激动网就明确提出全新定位““内容是娱乐,形式是视频,核心是社区”,此后更是明确了”视频门户”的发展战略,并做了积极努力的探索。
  第四点,成熟的商业模式。激动网赢利模式分两种,一是广告收入,二是与影视机构的合作内容进行版权分销,确保收益稳定增长,网友点播视频则完全免费。此外激动网也在探索新的赢得方式,为此网站积累了约530万付费用户。


带给创业者的启示
  此次视频规定的出台以及牌照的发放过程就象我们日常看到的肥皂剧一样充满了悬念,在这出波澜起伏的演出过程中有人哭了有人笑了。俗语说得好:笑到最后才是真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妨让我们从此次事件中总结一些经验供后来者参考。



一 任何时候创业者都要拥有一份健康的心态。不可否认,国内视频网站中的确存在部分心理侥幸者,总是抱着打政府擦边球的态度过日子,闻听新政出台立刻就慌了手脚。殊不知,任何时候任何环境,所谓的社会开放都是相对有序的。一旦越过公众承受的道德底线,就意味着麻烦来了,早晚得面临收拾。不是政策收拾你就是竞争对手收拾你。靠打政策擦边球混江湖永远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解决之道。类似激动网这样的民企却能够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网站从一开始就将版权问题彻底解决好,从而很好地避免了麻烦和纠纷。由此可以推断激动网的领导者良好健康的创业心态。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扬。



二 政策风险是投资企业重要的考量因素。经此一役,笔者有理由相信风险投资商日后在进入中国的新兴行业时,一定会反复考虑政策风险并会在相关的书面协议中增加数条关于如何规避政策风险的详细内容,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中国改革开放有30年了,发展至今商业环境相对成熟,法律制度相对在进入一个完善的阶段。金融风险,法律风险,都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早晚会面临的一道槛儿。迈不过去,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迈过去了,相对安全一段时间。事实上,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在国外一些大企业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国内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尚有待整体提高,但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愿这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依靠各界的力量营造出一份健康的产业大环境,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牌照发放将进一步加大行业洗牌力度。据统计,我国网络视频先后获得超过数亿美元的风险资金,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各类视频网站加起来接近500家。这个数字蔚为壮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就象侍者在酒吧冲起的啤酒一样,总有一些泡沫产生。冷静分析应该清楚一个事实,任何一个行业产生泡沫之时离洗牌的日子就不远了。现在新政出台施行,视频行业洗牌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俗话说得好:会游的浮上来,不会游的沉下去。市场中谁是钻石,谁是沙粒,慢慢就会显出真容。



四 对机遇的理解。无论是做企业的还是普通工薪族,我们经常能听到身边总有一些人在抱怨机会不够多。事实上,这个时代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比起我们的父辈来是相当多的。但某些时候,某些机遇是陷阱,某些机遇才真的是贵人降临。我们必须要擦亮慧眼。笔者较为欣赏另外一句话:机遇总是赐予那些有准备的人。强者创造机遇,智者把握机遇,平庸者总是错过机遇。为了机遇,还是象激动网一样早做准备为妙。

浏览数:星期四, 04月 3rd, 2008 未分类 3条评论

看马云如何七剑下天山

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军人物马云,外界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这位小个子东方男人无数的荣誉,光环,鲜花掌声,以及质疑声。世界在追逐成功者的脚步背后,却少有人静下心来仔细研究这十年来马云做过的事情。如果说阿里巴巴是座财富宝库,世人都很想知道马云拿了一把什么样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往宝库的大门?要知道,江湖不止一个马云,IT业更是高手林立血雨腥风的地方,凭什么马云能够一枝独秀,笑傲江湖,最终站在紫禁之巅呢?他有什么绝杀技吗?
  要弄清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必须了解阿里巴巴。目前阿里集团拥有“七剑客”。分别是:阿里巴巴,支付宝,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阿里妈妈,口碑网。七剑中,阿里巴巴已经在香港上市,走得顺风顺水;支付宝统领市场,横扫千军;淘宝新近推出手机版,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阿里妈妈已经毫无争议成为网络广告市场第一交易平台,未来增值潜力,发展空间巨大;阿里软件和中国雅虎作为三军粮草,地位日益清晰;口碑网则占据了生活搜索的主流通道。七剑中,阿里集团居于王者的有五剑,可见江湖地位之强。
 马云爱武侠,喜谋略。讲马云的谋略,看马云的布局,得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品味。眼中有市场,胸中有谋略,脑中有布局是马云最自然的状态。IT江湖里,马云到底采用了哪些招式打败众多江湖高手呢?笔者总结,不妨归为“七剑下天山”。


第一剑:杀手直觉 长远布局 
  98年的中国互联网市场,泡沫翻飞,从业者对未来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共识,马云却凭借商人的敏锐直觉捕捉到了电子商务的成长空间,独具开创性地创造了阿里巴巴交易模式。这种商业的嗅觉,被今日资本的徐新赞誉为“杀手直觉”。今天,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三把马车之一且未来发展前景被社会各界看好时,你不能不回过头去佩服马云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
  当阿里巴巴做得较为成功的时候,跟随马云多年的老部下浮躁了,想尽快让阿里巴巴上市,让期权套现。大家都被诱惑迷住双眼时,却忘记了身后的危险。身为领导者,当时的马云却在担心阿里巴巴背后的巨大战略缺失,一心想做淘宝网来弥补市场空缺。最终他力排众议,诞生了淘宝。今日来看当时的决定,B2B与C2C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很难想象当年要是没有淘宝在市场上异军突起,阿里今日还会不会与其它竞争对手在国内苦苦掐架,根本无暇顾及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市场巨变。应当讲,当初这种长远布局的能力确实体现出马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人眼光。


第二剑:以小搏大,因地制宜 
  俗语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磁器活儿。淘宝与ebay之战堪称商战史上较为经典的一幕进攻战。小蚂蚁居然敢对大象发起进攻,除了勇气,更多的还是商战的计谋的充分运用。于国外互联网公司而言,又多了一则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生动案例。土生土长的游击队凭借人民群众汪洋大海般的力量居然打败了来自海外的职业正规军。光脚的打败了穿皮鞋的,市场敬畏。网络旁观者从中得到一个血的教训:对手的强大进攻必须加以封锁,否则就没地买后悔药。当蚂蚁军团多到你数不过来的时候,灭火已经来不及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好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个人站长的共同努力,把淘宝网推上了C2C的头把交椅。淘宝网当年采用的因地制宜的免费策略从此成为后来者学习的好榜样。这招以小搏大,看似冒险,实则是基于对国情,对市场,对用户心态的深入理解。否则,投资人敢让你这么玩火?


第三剑:用户为王 服务至上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谈及网站的未来,马云言必称用户。用户为王,服务至上的理念深入了阿里人的骨髓。就拿第三方支付宝来说,它就充分体现了阿里集团自始至终以用户为王的核心指导思想。当年市场上众多支付工具都面向所谓的高端用户,面向有价值的用户,政策优惠,支持多多。恰恰忽略了终极买单的个体消费者。可是,在市场中占据多数的恰恰是这群人。深谙长尾理论的阿里人,在产品设计中充融进了对用户的支持。支付宝直接推出面向个体用户提供优惠的支付系统,很快便得到市场的良好反馈。一路走下来,今日支付宝已占据市场份额六成,登上第三方支付领域王者宝座。这是用户对阿里集团最好的回报。


第四剑:抢先市场,巧立标准 
      纵观阿里集团这些年的发展轨迹,有一套很重要的打法让它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就是:马云擅长由乱入治,在混乱的市场中抢先一步设立行业标准。当事实标准得到大众认可时,阿里已经站在王者位置上指点江山。
  说者易,行者难。标准何来?那是马云站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高度上,站在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和谐统一的高度上提出来的。这样的标准一经推广,于企业,于社会,于用户都是多赢的发展格局。又怎会不受欢迎呢?
  诚信通诞生前信用市场乱吧,可阿里硬是有办法让诚信这种无形的道德衡量以数字量化的方式做出等级评价;淘宝面向的个体交易市场乱吧,可支付宝就偏偏打出了一片江山且极受欢迎。阿里妈妈面向的中小网站广告交易市场乱吧,可人家照样能够分出优良中差。
 别的不讲,单论七剑中的口碑网。千万级生活网商服务的市场,开餐馆的,房屋出租的,小商小户多了去了。在这个混乱的市场,怎么立标准?行业标准,政策标准,协会标准,还有些莫名其妙从没听说过的标准,让用户烦不胜烦。其实,标准无需多,一个就足够。无论什么样的市场,用户是最终买单者。用户的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用户说不好,谁也不愿掏钱;用户说好,自然买单。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口碑网“保持中立是第一生存法则”,惟有保持中立,亿万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声音才有可能被清晰地传播出去,千万数量级的生活服务商家才有可能得到与消费者的真正沟通。口碑网通过推进“生活搜索”商业模式而为社会消费的和谐做出贡献,口碑指数综合体现了 “保持中立”的特色。
  旁观者依据阿里以往的市场经验可以判断,口碑网在生活搜索领域已经抢先市场一步立下了标准,市场王冠已是手到擒来之事。


第五剑:吸星大法 查漏补缺  
  在武侠世界里,真正的领袖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融汇百家之所长,最终成大器。比如郭靖先后拜了数位师傅,比如杨过张无忌先后练了诸家功夫。正是由于学习的东西多,领悟到的东西比其他人多,这几位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武林中人人敬仰的大侠。阿里集团就是电子商务世界的大侠!
  某些小心眼的人说马云“爱占中国互联网的便宜”。话说回来,谁都有资格占尽天下的便宜吗?要不服气,你也上去试试?不被武林高手狂扁算你运气好。阿里集团善于在网络世界中捕捉各种变化,吸取各家所长为我所用。确实区别于某些盲目自大者。IT世界计划赶不上变化,不随时改变自己去适应市场,就有可能被对手超越,被用户抛弃。笔者倒以为,这招很值得网络从业者认真品味。


第六剑:系统制衡 造钟工程  
  纵观整个阿里集团,从B2B到C2C,从高端的金融领域直达终端的用户消费,阿里打造了一条强大的产业生态链。以网商为龙头,以支付为主线,贯穿整个阿里系。这是阿里集团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这条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阿里集团都会面临众多竞争对手,但整个链条合起来则罕有敌手。一般的公司充其量就是报时人的角色,阿里集团所做的恰恰是造一座准确报时的钟。现在看来,钟已经造好了。所以马云才会在阿里巴巴上市后如此说,以后不需要为公司制定发展目标了。因为时钟的特点是自动前行。


第七剑:人才储备 将帅显能
  纵观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展史,人才培养始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阿里集团的强大除了马云的带领,与整个集团管理层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在合适的位置放上合适的人,这是公司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因此,马云退隐后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主要用在寻找人才方面。这是为阿里集团活102年做好长远的准备。除了网罗精英管理层,在普通员工的培养方面,阿里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


 当然,阿里集团和马云的成功还有许多的因素,笔者只是总结了一部分,余下的与网友们共同探讨吧。

浏览数:星期三, 04月 2nd,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